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千里烟寻丨徐志刚:“偶尔”的成功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6-08 】

 徐志刚,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5级校友,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哈佛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听纤毛摆动时引起毛细胞顶连接张力的改变,激活位于顶连接下端附近的听觉受体离子通道……”今年,徐志刚返校参加第七期“星空”校友学术论坛,向在校师生介绍了听觉转导和耳聋发生的相关知识,讲解了毛细胞这种不可再生的听觉感受器细胞的发生及功能并分享了基因可变剪接在毛细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

 下面,来听听他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1、选择方向:兴趣是第一位

 谈及在烟台大学本科期间的专业选择时,徐志刚说主要原因是喜欢 。“兴趣是第一位的,既然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尽力把它做好。” 他说,很多时候仅有兴趣又是不够的,还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针对那些对专业前景有些迷茫的同学,徐志刚给出自己的建议:“喜欢加适合,是评估自己是否应该走下去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谈到对大学本科学习的认识,徐志刚认为本科期间更多的是通识教育,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学到多少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能力。” 在他看来,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并掌握良好的自学能力,将来一定会获益终身。

 2、科研道路:失败是常态,偶尔的成功才可贵

 读博士期间,徐志刚进行的是肿瘤研究,博士后时则主要进行听觉研究。说起最难忘的实验经历,他笑着回忆起博士期间做的一个基因克隆实验:“这一个实验当时做了有差不多小半年吧,四五个月,一直做不出来,最后电泳结果证明实验成功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我们就在走廊里欢呼雀跃,印象非常深刻。”回首走过的科研道路,徐志刚说做科研就是经常失败、偶尔成功,所以成功才显得尤为可贵,要不停鼓励自己做的东西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2004年底,博士毕业的徐志刚前往美国,成为哈佛大学博士后。说起这段留学经历,面对国内外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差异,徐志刚最初是“靠听音乐缓解思乡之情”。到美国的前两年,科研进展非常缓慢,踢足球也是他排解压力的重要方式。“我踢的是后卫,但是前段时间受了伤,很久都没踢球了。”他遗憾地笑着说。当被问及对现在有留学意向的师弟师妹们有何建议时,他答道:“有机会还是要出国学习一下。国内的科研条件可能与国外相较并不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更有优势,但是国外的学术氛围不太一样,还是应该去看一看。留学不一定意味着非要留在那里,学成以后一样可以回来建设祖国。”

 3、亦师亦友:当教师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徐志刚2009年成为了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学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教材差不多四、五年就会更新一次。”谈及当教师的感触,他说:“当教师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除此以外,徐志刚觉得他在教学活动中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与科研工作需要一定的运气相比,教学工作基本上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当你看到学生掌握到新的知识时,你也会获得满足感。” 谈到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他坦言“责任更重了”,“面对向老师寻求帮助的同学,我会谨慎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校友寄语:

 有的时候压力也是动力,作为青年一代不要被压力吓倒。在前进的路上失败多而成功少,成功才显得分外可贵,所以才会有深夜在走廊里大喊大叫‘我做出来了’的喜悦,才会永远有激励我们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动力。

转载自烟大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