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史卫峰丨疫情中的坚守者:用我的付出换你的平安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6-08 】

 有这样一个人,他会因为得到了一个精确的实验数据而欣喜若狂;会因为有了新的研究思路茅塞顿开而忘乎所以;会因为团队精诚配合顺利开展研究而兴奋不已……他就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1998级校友史卫峰。

 实验室里的科研人

 庚子鼠年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之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天外村校区实验楼灯火通明。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正是史卫峰,“我们早一步分析出病毒结果,传染的几率就能少一分,早一天研制出抑制药物,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这是史卫峰的初衷,也是他日夜奋战不停歇的缘由。

 这一夜,他与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分析实验数据,探究病毒来源,为团队成员开展新冠病毒研究制定科学方案……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沓沓的参考文献,实验台上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实验数据。对他来说,一天24小时实在是太短了。和病毒抢时间的他,“住”在了实验室,饿了就在实验室随便吃点,累了就随地歇一会儿,即使实验室离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他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来回奔走上。他把精力、时间用在了最急迫的病毒分析上,只为尽早洞悉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

 大年初一,史卫峰团队成员大都赶回了实验室,按照史卫峰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研究工作。“史教授,这个实验数据不对,您来看一下”“史教授,参考文献归类整理完毕,您看一下是否合适”“史教授,下一步的实验步骤该怎样开展”……对于新冠病毒这种全球未知的新型病毒,科研成员都感到迷茫,一连串的发问,一股脑地涌向了史卫峰,他总是能抽丝剥茧般为大家一一理顺思路,明确方向。

 科研之苦非经历不能明白,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过程中,史卫峰常常为了得到一个实验数据而反复试验,有时达到数百次,甚至不惜推倒重来。当团队成员遇到瓶颈期时,史卫峰的鼓励、帮助与指导,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他们都说:“看着史教授这么投入于研究之中,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看到了科研的魅力所在。每当支撑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史教授不知疲倦的样子,让我们备受鼓舞,在他身上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史卫峰就是这样,以己之行感染着身边的人。

 学术期刊的“常客”

 经过几个月的攻坚克难、研究分析,史卫峰团队申报了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与传播应急专项子课题、2020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政府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支撑。此外,史卫峰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快速确定了新冠肺炎发病原因,解析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对新冠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等国际顶级杂志,基于成果研发的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时也对全球新冠病毒的检测、疫苗和抗新冠药物研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卫峰团队还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合作,对山东省419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核酸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得200余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对137份临床样本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对84份血清样本,完成针对新冠病毒NP非结构蛋白和Spike刺突蛋白的IgM和IgG抗体滴度检测;对10余份出院病人的全血样本,开展10×Genomics单细胞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的序列。这些研究初步揭示了山东省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规律和遗传特征,获得了病人体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筛选到了两株与新冠病毒具有较强结合力的单克隆抗体,为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发快速诊断方法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社会活动的支持者

 一系列重磅科研成果的发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媒体,史卫峰始终谦逊低调。谈及疫情防控,说到科研攻关,史卫峰认为这些科研成果没有团队间合作是无法取得的。“这次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令人始料未及,在新冠病毒研究之初,我们就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在病毒溯源、诊断、预防、控制,基因组序列等关键环节与重要步骤上开展了通力合作,效果良好。”

“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发表,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分工配合,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帮助支持,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能够跟众多科研人员交流想法、交换意见,也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史卫峰觉得能够和大家一起合作,为攻克难题而奋斗,也是一种幸运。

 作为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支持专家组成员,史卫峰在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专家座谈会上就开展疫情应急联合科研攻关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作为科技部溯源团队成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合作伙伴,史卫峰通过科研分析,累计向国家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提交研究报告50余次,为研判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变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月9日,在“2020科学抗疫”系列科普公益直播节目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对史卫峰团队研究成果提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为天然产物而非人工合成这一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史卫峰看来,科研之路注定辛苦而忙碌,“不停探索、不辍钻研是科研的内在逻辑”。而科研期间无数次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瞬间,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其中的辛苦与挫折也就可以一笑而过了。豁达而从容,坚定而自信,史卫峰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

 史卫峰

 生命科学学院1998级校友

 2012年毕业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取得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教授(二级),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发传染病病因流行病学实验室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评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17年,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9年,被评为“长江学者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

 目前在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学组等10余个学会任常务委员和委员;同时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Guest Editor、《Virologica Sinica》 Editor、《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等。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突发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人才项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等科研项目,累计在研经费近2000万元。

 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2013、2014)、《Nature》(2015、2018)、《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9)、《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Cell Host & Microbe》(2016) 等杂志上。截止2019年11月,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7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50,被国内外同行引用3000余次,H指数29。

转载自烟大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