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工程技术中心 > 正文

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8-07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备受国内外关注,发展异常迅速。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此领域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加强与兄弟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努力创造科研条件。烟台大学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创建,隶属于烟台大学。科研技术平台、研究人员和基础条件来源于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整合。依托该研究中心,2011年11月,烟台大学与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烟台大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宗旨和目标是联合烟台地区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科研力量,组建协同攻关的干细胞优秀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临床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快基础研究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化进程,针对人类重大疾病,探索出可行的干细胞治疗的新途径。

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和人附睾功能基因研究:(1)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进行治疗性研究。采用同种和异种核移植技术,构建人类胚胎,建立人自体基因的胚胎干细胞系,定向诱导人成体细胞分化。该项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将为患者提供全新的、有功能的自体基因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用于临床替代治疗,可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同时为深入了解人类胚胎发生和发育的机理、基因治疗研究提供新途径。(2)人类附睾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建立健康青年人附睾cDNA文库,完成2万个克隆的测序工作,经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处理,解析人类附睾基因密码,获得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筛选出附睾特异表达新基因,注册于国际人类组织基因库。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表达蛋白,并进行其功能研究。

解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密码,筛选附睾特异表达蛋白组,寻找正常人与不育症患者蛋白质差异。为男性避孕药的研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并为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药靶位点。该研究对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具有重要意义。

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集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干细胞工程研究开发于一体的多功能技术平台。现有实验条件和技术平台已能够满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需要。干细胞研究中心同时还依托烟台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海洋生物学硕士点、山东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子功能与工程、分离技术与工程2个省级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为支撑,干细胞研究中心已在本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互补性强、学术思维活跃、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拥有由6名教授(其中博导1人)、7名副教授、11名讲师组成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0人;干细胞研究中心已与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烟台市毓璜顶医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并与青岛大学医学院和山东大学医学院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已经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多人。另外还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高科技攻关计划、1项863重大专项课题及1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省级科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十二五”期间,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以原有研究工作为基础,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同时加强各研究方向科研工作的系统性;精心选择新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切入点,在不断扩展科研范围的同时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继续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方向,深入研究人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受体细胞质与供体细胞核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核移植胚胎重编程的分子机理,提高人核移植胚胎的发育能力,优化胚胎质量,为分离优质的胚胎干细胞奠定基础,同时深入研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力争在定向诱导细胞分化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在人类附睾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向,深入解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密码,筛选附睾特异表达蛋白组,重点研究正常人与不育症患者蛋白质差异。为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